白楊步道水簾洞,美麗的錯誤。
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,有著一些讓人疑惑的大型建設,如溪畔水壩、通往白楊步道的長隧道等等。尤其是總長2公里的白楊步道,擁有為數眾多的隧道群,最末端終年泉水噴湧的水簾洞更是一絕;但這樣的建設規模,不可能只是國家公園為遊客所打造的遊樂設施。
原來,這些都是當年大開發主義下,「立霧溪水利發電計畫」的遺址。這個計畫要在太魯閣興建多座水壩,為了電力摧毀太魯閣峽谷;台電於民國51年著手規劃,民國68年經濟部核准興建,隨即開工。開工後帶來的巨大破壞隨即引發社會各界關注,白楊步道與其他5條施工道路與勘察隧道群皆為當時的建設結果。
當時內政部已開始籌劃太魯閣國家公園,遂於民國73年5月22日公告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區域範圍,並與民間、學界、媒體合作,發表反對立霧溪水利發電計畫的立場。經濟部彙整意見後認同不應為少許電力、破壞千萬年才形成的太魯閣峽谷的立場;同年10月,經濟部獲得行政院同意,宣布終止此計畫,最終留得太魯閣峽谷的壯麗,讓我們後人得以仰望讚嘆。
走在水簾洞裡,泉水噴濺簌簌聲轟然於耳,30年前的這場“保育”與“經濟發展”的戰爭彷彿就在眼前廝殺。如果當年「拼經濟」贏了「保育」,那我們就永遠無法再見到太魯閣的美麗壯闊,有的只是水壩處處的破碎山河,與已毫無意義的幾個GDP成長。
經過了30年,政客依然學不會,再多的錢也換不回破碎的河山;經過了30年,當政者還是繼續以「拼經濟」為號召,無視家園的變色,繼續利用這塊土地榨取金錢直到無法回頭;經過了30年,我們依然要擔心劉政鴻的繼位者想直接將石虎棲地用馬路一分為二,胡志強規劃、林佳龍接著繼續推動依然想在地質破碎帶的台灣黑熊棲地、豪雨重落雷區上蓋一定會虧錢、財團爽賺政府埋單的雪谷纜車。
到底要再經過多久,我們才會擁有真正有遠見、有魄力的領導人,不用再整天跟30年前一樣,一點長進也沒有喊著「拼經濟」的口號,而可以真正用關懷這片土地的心,細細經營能夠長長久久的事業,並且找到專屬台灣的生存方式呢?